文明6地形产量是什么
地形产量是文明6中决定地块资源产出的核心机制,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效率。每个地块的基础产出由地形类型、地貌特征和资源分布共同构成,其中地形决定了初始的粮食和生产力的数值,地貌和资源则提供额外修正。例如平原默认提供1粮食和1生产力,而草原提供2粮食,若叠加森林地貌会增加1生产力,若存在战略资源如铁矿石则会进一步调整产出结构。理解这种叠加规则是优化城市布局的前提,需通过工人改良设施将潜在产出转化为实际效益。
地块产出的计算遵循特定规则:坐城时会清除地貌但保留资源加成,且系统会自动将粮食补足至2、生产力补足至1的最低标准。这意味着在丘陵平原+树林的地格坐城,清除树林后的1粮2锤会补正为2粮2锤;而草原+沼泽+糖资源的4粮地块会补正为4粮1锤。这种机制保证了初期城市的生存能力,但也要求玩家在选址时综合考虑地形潜力与后期开发成本。河流作为特殊元素不仅能提供淡水住房加成,研究机械科技后沿河伐木场还能额外增加1生产力,这使得河畔丘陵成为中前期的高价值地块。
工人改良设施的选择需遵循动态平衡原则。平坦区域通常缺乏生产力,应优先建造伐木场或矿山;人口增长受限时则需转向农场或种植园以提升住房和粮食供给。奢侈品资源虽然能提高宜居度,但重复类型不叠加效果,多余的可用于外交交易。战略资源的开发时机更为敏感,需配合军事单位的生产需求,过早开发可能浪费工人次数,过晚则影响部队成型速度。特殊地貌如雨林在保留文化产出的同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,是否清除需根据文明特性权衡。
工业区依靠矿山和采石场获得相邻加成,应集中布局在丘陵地带;学院区受益于山脉和雨林的科研加成,适合设置在复杂地形交界处。自然奇观虽能提供巨额加成,但往往位于移动成本高的山地或沙漠,需配套修建道路网络。后期通过政策卡和市政可解锁地块强化的进阶手段,如封建主义政策使农场相邻加成翻倍,菱形农场群的价值会显著提升。初期侦察兵探图时应重点标记河流交汇处的丘陵、战略资源密集区以及自然奇观周边的高产地块,这些位置往往能成为核心城市锚点。中期通过贸易路线弥补地形缺陷,例如用沙漠城市的信仰产出换取粮食支持。